教学心得体会15篇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心得体会1古筝,这一古雅的民族乐器,因其音色优美、容易上手,又独具民族特色而深受学生及家长的青睐。进而日益成为人们丰富文化生活、陶冶艺术情操、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那么怎样通过合理的教学,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同时,潜意识的提高学生的精神素质、文化素质和行为素质,并使他们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自觉的、愉快的学习古筝。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古筝教学的几点体会。
1、根据心理特点,强化兴趣、情感。
要将启发、引导和发展学生学筝兴趣,提高到重要议事日程上予以研究。在我的教学中,曾遇到这样的情况:个别学生开始学古筝时很高兴,但后来渐渐下降,甚至于坐在筝前愁眉苦脸。原因是虽然家长喜欢古筝艺术,很热情地让孩子来学习,但不考虑学生心理,对孩子“恨铁不成钢”,总是责备。诚然,兴趣不能替代意志力的培养,更不能替代才能,但是有了兴趣,就可以使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教这样的学生,我在上第一节课时,先请程度深的学生表演几手曲子,例如《渔舟唱晚》、《战台风》等,并做乐曲介绍,这时我发现他的眼睛瞪得大大地看着、听着,羡慕得不得了。这时我就告诉他:音乐就像语言一样有其自己的文字,你必须会读会看,才能学懂。这样第一节课的乐理知识的教学就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但是下课时,学生拉着我问:“老师,什么时候教我弹琴?”可见,学生对弹琴产生了兴趣。在这种状态下开始学琴,学生即高兴主动的积极学习,效果就比较好。
2、尊重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和学生们的接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都有极强的自尊心,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让学生欣赏自己,从而更好的要求和教育学生。许多优秀的教师都深深地认识到“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热爱学生”。教师应该主动去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作一名“严师”固然回让学生因为畏惧而认真练琴,但也会引起一些学生的抵触心理,相比较而言,耐心的讲解、和蔼的态度会让学生更乐意接受,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丝毫没有被强迫的感觉,着无疑是一种成功的教育。同时儿童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古筝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激励的过程。一句赞美的话语,一个赞许的目光,课间与学生一段亲切的交谈都会激起学生学筝的热情。这些看似简单的举动,却能体现出教师水平的高低。在对学生的赏识鼓励中尤其要学会接纳学生的失败和不足,只有这样,赏识和鼓励才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鼓励并不是不要批评,而是应将批评融于鼓励之中,批评过程中要充满着热情的期待,要让学生真切感觉到老师是他的知心朋友。
3、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学生在学古筝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手腕无法放松、按音不准或不完成作业等情况。这时候老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将他们一开始由于对古筝感到新鲜、好奇而产生的外在兴趣转变为稳定的内在兴趣。一味地训斥和责骂只会是学生丧失自信心,同时,自尊心也会受到伤害,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很有可能导致厌学。当然,仅仅靠语言引导是不够的。在教学中,我采取多种方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兴趣。运用形象的比喻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在教认音时可将倍低音区12356比喻为穿两只鞋子,即在音符下家两点;低音区12356比喻为穿一只鞋子,即在音符下加一点;中音区12356比喻为不穿鞋不戴帽;高音区12356比喻为戴一顶帽子,即在音符上加一点;倍高音区1比喻为戴两顶帽子,即在1上家两点。这样,学生易于接受,而且印象深刻。又如在练习音阶式勾拖练习时可想象爬楼梯,让学生比比哪一个又稳又好,这样就将枯燥的练习形象化,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效果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对掌握不同的节奏型往往会出现困难和混淆。因此我根据生活中的不同音响特点编写了一些节奏歌谣进行归类比较,让学生反复练唱、分析对比。例如:“二八”节奏像钟摆:“滴答滴答”;“四个十六”节奏像打机枪:“哒哒哒哒”;“后附点”节奏像喇叭响“笛笛”;“八十六”节奏像敲鼓“咚哒哒”;“十六八”节奏像母鸡叫“咯咯嗒”、、、、、、这样利用平时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事物,帮助学生通过直观的方法加深对音乐形象的理解,既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感,上课也显得深动有趣,而且对以后的听音记谱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4、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
如何科学、合理地布置学生的课外作业,也是教师能否教好学生的关键所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速度和开窍的早晚都是不一样的,所教师应该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学生各自不同的情况布置适量适度的作业,根据他们的个别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只要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应该加以肯定,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增强他们练筝的兴趣。
5、合理评价,相互切磋。
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因此我们的学生要经常参加各种演出。通过观摩和交流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舞台经验,而且只要节目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赞誉,对孩子们而言就是莫大的鼓励,高涨的练琴兴趣就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只要不断了解学生、走近学生、与学生交朋友,才能探索出一套更为贴近学生心理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学生学筝的持久兴趣。在整个教学手段上、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布局上进行精雕细刻,采用多种多样生动、通俗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减少学生学筝的心理负担,让他们轻装上阵,从学习古筝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
教学心得体会2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明显已经不再适用,教师需要在教学新理念的引导下,积极创新小学体育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将小学生最喜爱的“游戏”元素融入其中,以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小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学习兴趣,让小学生能够在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得到更好的锻炼。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游戏教学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首要任务和目标。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果能够将“玩”的元素合理引入教学活动中,可以大大提升体育教学的趣味性,从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加强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学习效果。
(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通常都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为主要教学内容和目标,并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但是在新课改的体育教学标准中,明确强调了学生的综合发展,要求体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在传授学生运动技能的同时,要重视学生价值观和责任感等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真切体验中感受运动的乐趣。而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玩”的元素,则刚好与这一教学观点相契合 ……此处隐藏17272个字……时机,如何引导同学,提问后如何对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等等。通过老师和同学对我每次评价的变化,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实践是检验能力的最佳途径,更是使人成长的主要方法。任何事情都是需要经历历练才能成功的,而微格教学也一样,空有理论不行,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看清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才能进步。
从第一次上讲台说课到最后一次上讲台结课,让我收获颇多。让我拥有了更多的经验,让我积累了更多的上台经历。使我上台不再紧张的全身发抖、声音打颤。使我学会了怎样与学生沟通,怎样调节课堂的气氛。从说课到结课,这一路走来,我不断的在进步,不断的在改变。现在的我知道了什么是新课标,什么是自主学习,什么是技能训练;现在的我知道了怎样引入,怎样结课,怎么板书;现在的我知道了如何在讲台上自然地表达,如何在上课时处理突发事件,如何与同学们自如的交流,激发他们的兴趣;现在的我知道了知识只有运用了才有价值,只有面对自己的不足,改掉自己的缺点才会进步;这些都是由于不断的上讲台得到的,通过微格教学,我得到了很多,成长了很多。
从最初评课的毫无头绪到最后一次评课的一针见血,让我受益匪浅。通过评课,使我见识了不同的讲课风格,从中取其精华,补己之短;通过评课,使我可以直观的体会到各个技能的特点与重要性,感受它们的不同之处;通过评课,使我见证了同学们的进步,参与了他们的蜕变;通过评课,使我更加了解各个技能的优势与不足,掌握他们的精髓,以及熟练的运用它们。
现在我仍然记得,变化技能我是去其他组上的,当时我的表现真是差极了,就像第一次上讲台似的。那是因为我突然换了一个环境,一切都是“陌生”的,所以紧张。而在自己那组就已经习惯了,所以没有什么问题,状态很好。因此我在想,我们以后的微格训练可以每次都换换组员,这样不但可以使我们适应更多的环境,而且还可以使我们见识更多的教学风格。
最后我想说的是,想做一个老师不容易,想做一个好老师更是不简单。我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真的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啊!
教学心得体会15一、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单一地、无休止地讲述,讲了再讲,甚至反反复复,就象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然要产生逆反心理,根本达不到预期目的。所以,我们在具体实施课堂教学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明确我们的自身位置与主角,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注重学习过程,不偏重结果,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的方法,不轻易否认学生的观点、看法,重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让学生参与探究学习和质疑问难。
对于课文中难以理解的重点句、重点段进行精讲,通俗易懂的句段可让学生反复读,反复念,完全让他们读出情感,念出含义,更让他们亲身感受文中之情,而教师只是给予正确的指导与适当的点拨。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全方位提高,知识水平与本事也就相应升华,教学效益明显事半功倍。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供给阅读机会,营造和谐的阅读氛围,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资料的深刻了解与理解,同时要有助于学生很好地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教学新课之前,我们应精心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意境,适当配制优美的音乐、图片,让古诗、课本剧、甚至一些散文伴随这些更加让人陶醉,有情趣味,有滋有味。这样,我们的学生在其特定环境中细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是一种享受和陶醉,自然会领悟到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进取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所以,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我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
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并且要准确地理断句,有必须的感情,且能用自我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一样时期提出不一样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资料。
三、品词析句,领悟情感
作者在刻画人物,描摹情境时,总是将自我浓烈的情感渗透于字里行间。阅读教学时,我们必须抓住那些对表现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情感、渲染人物情感有着重要作用的词句,进行分析、比较、品味,领会内涵,学习用法,让学生充分感受其真情实感。如《月光曲》一文,在贝多芬第二次弹琴之前,这样写道:“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旁边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着琴键来。”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望了望”一词,引导学生联系贝多芬由屋外听琴到屋内弹琴的经过,来领悟他由同情到动情的感情变化,领悟他正是在这“望了望”的一刹那,产生了要把美的音乐献给这对穷兄妹的活力。
四、音像视听,创境活力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结合教材资料,我们能够借助录像、幻灯、录音、图片等创设诱人的情景,化抽象为直观,把课文情境再现于学生眼前,使他们受到最直接、烈的刺激,到达激发思维、丰富认识、渲染情感、构成共鸣的教学效果。如教学《詹天佑》一课,“帝国主义者都可憎的嘲笑”是一个可充分利用的绝好情节。
于是我把帝国主义者嘲笑的傲慢姿态用漫画的形式搬上投影片,在学生充分感知课文资料、仔细观察漫画的基础上,我又播放了关于当时修筑京张铁路的情景解说。经过这一情境创设,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京张铁路不仅仅是融勇气、智慧于一体的铁路,更是一条争气之路。进一步促使学生的情感和詹天佑的情感紧密地联系在一齐,从而加深了他们对詹天佑的无比敬佩之情,激发了他们强烈的爱国热情。
五、朗读想象,体验情感
朗读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理解课文、发展语言、陶冶情感起着重要作用。阅读教学要经常地借助于朗读、想象来入境、入情。朗读不仅仅要求学生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还应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进取性,启发想象,入境生情,让境在脑中生情,在胸中涌动,到达文思合一,情境相融。如教学《草原》一文时,指导学生用轻快、流畅、满怀活力的语调朗读第一节。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凭借着想象的翅膀,仿佛置身于辽阔碧绿的大草原之中,引吭高歌……这样,学生既领略了草原的景色美,又体会了作者的情感美,还品味了文章的语言美。
六、创设意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供给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资料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我在上每篇课文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设制电动课件等。这样以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