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牧童》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牧童》说课稿1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很有趣的童话故事。文中的两个人物,一个是尊贵的国王,一个是身份低下但又极具智慧的小牧童。国王为了证实有关牧童“别人无论问什么问题,他都能给出一个聪明的回答,因而远近闻名”的传言,故意出了三个常人难以回答的问题刁难小牧童。聪明的牧童依靠自己的智慧,出色地回答了国王的问题,使国王从开始的半信半疑到后来被牧童的机智过人所折服。
二、说“学情”。
学生对益智类的童话故事是很感兴趣的,但要让他们在了解故事内容后,说说牧童的回答聪明在哪里,作出简单的评价,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学时需要老师及时引导学生,针对国王提出的问题的难度,体会牧童回答的巧妙之处。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编排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教学目标(具体教学目标见教学设计)。
四、说教法。
根据教材特点,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教学此课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自读自悟法:通过静心地自由读文,自学生字,圈划有关句子,使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好习惯,从而提高他们自能读书的能力。
(二)朗读感悟法:“多读胸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多读是感悟的基本方法。在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一次次有目的地读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牧童回答的巧妙。
(三)游戏法:在“你问我答”的游戏中,激发学生探索知识、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质疑解疑的好品质。
五、说学法。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在与文本的对话、与老师的对话中理解课文语言,并在此过程中,提高他们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六、说实施。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孩子们喜欢看有趣的故事,也喜欢讲故事,因此,导入此课时,我请小朋友来讲讲聪明人的故事,一方面可以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落落大方地将自己看书所得的知识与同学一起分享。由此引出本课的第一小节,大致了解牧童,揭示课题“聪明的牧童”。在学习第一节时,我还设计了给“远近闻名”换词的环节,让学生在回顾以前所学知识的同时,积累一些词语。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将学生带入课文的学习。以有趣的动画吸引学生的眼球,使他们初步获得对文本内容的感性认识。随后,让学生畅谈自己对本课的初步认识和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边听边记,边听边思的好习惯。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感知后,请小朋友自己读读课文,并提出要求:
1、借助拼音读正确、读通顺。
2、自学生字:滴恒秒尼亚磨肩。
3、用“——”和“~~”分别划出国王和牧童说的话。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静心阅读的好习惯,我则在一旁作为一个学习伙伴、一个参与者在学中进行指导、辅导。学生反馈交流时,根据字的不同特点,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使识字教学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四)品读课文,感悟智慧。
国王与牧童之间的对话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也是学习难点。教学这一部分时,围绕“牧童的回答聪明在哪里?”这一问题,我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交流体会,明白其中的“巧妙”所在。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要对牧童的回答作出简单的评价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学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国王提问的难度和牧童针对国王的问题,给出巧妙的解答这两方面去体会牧童的聪明。在学生各抒己见的时候,我及时加以补充、说明,帮助他们了解牧童是用“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或以“无解之答应无解之问”的方法来巧妙应对的。随后,我又让小朋友开动脑筋,说说自己有什么巧妙的回答,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灵活性。
(五)课外延伸。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遇到问题要多动脑,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求异的思维品质。”是本课的情感目标,因此,在结束课文的学习后,我设计了游戏“你问我答”,让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认真地思考问题,努力地寻找答案,激发他们探索知识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另外,我还向小朋友推荐了《聪明的阿凡提》、《小孩智答老和尚》两个有趣的故事,增加他们的阅读量,提高阅读兴趣。
《牧童》说课稿2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牧童》,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简单阐述我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作为一名老师,我认为对于教材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牧童》是人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节唱歌课作品为C大调,2/4拍,情绪活跃地,旋律轻快活泼,描绘了牧童放牧的故事与场景,表达了热爱生活的情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会切分节奏地以及二声部合唱知识,感受作品表达对生活地热爱之情,从而获得良好地音乐体验,提升二声部演唱技能。
二、说学情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四年级的学生随着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学生的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合唱、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学生。
三、说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学情的了解,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学习作品《牧童》,感受歌曲中所表达的对美好生活以及童年时光的热爱之情,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
2、通过对歌曲《牧童》的演唱,并配以讨论、分析、探究等方法,学生能够了解合唱的艺术魅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认识切分节奏以及变化音,了解合唱的形式,掌握合唱的方法,并能够用亲切、真挚的情绪完整有感情演唱歌曲,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作品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说 ……此处隐藏24427个字……要进行单独的识字学习吗?
3、你会背这首诗么?
4、你能大概说出这首诗的意思吗?
5、你能从诗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吗?
调查中我发现:80%的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95%的学生认为不需要进行单独的识字学习,70%的学生会背这首诗,能大概说出这首诗意思的占30%,能从诗中体会到诗人情感的只有极少数。
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二、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生活状态的向往。
三、说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所以教学本首诗,我准备采用“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法”、“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来展开教学。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体现“快乐读美文,轻松学古诗”的教学理念,并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具体教学过程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一)欣赏音乐,走进《牧童》。
课前,我先播放一首欢快的《田园之歌》让学生欣赏,并这样引导:是呀,美妙的音乐能带给人愉快的心情。其实,能带给人快乐的事有很多,比如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学习我就感到很快乐,看到同学们端正的坐姿,甜美的微笑,我也很快乐。说说看,什么事使你感到快乐?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学生情趣高涨时,我顺势导入: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快乐的心情走进唐代诗人吕岩的诗——《牧童》。
这样,让教学在师生对话中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品读古诗,读出味道。
诗词的美妙在于诵读。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我分这样三个层次进行:
1、读正确。
首先,我让学生初读整首诗,重点认读:“铺”、“蓑”、“卧”并指导写法。
2、读出节奏。
初读后,我告诉学生诗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要求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3、读出内涵。
在学生读出节奏的基础上,我这样引导: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诗词很多时候是一首歌,是一幅画。我想知道,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
(1)读出诗中所蕴含的画面。
学生可能会说:我读出了诗中所蕴含的画面。我仿佛看到了草地、牧童、蓑衣、月光等,接着我引导学生想象景物的颜色和姿态,学生可能会说。
如此,学生从单个词语入手,经过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使诗中的景、人、物变得鲜明生动起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连词成句,说出整首诗的意思,体现了学习的梯级,为下面的古诗理解降低了难度。
(2)读出诗人愉快的心情
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我追问,这是一个怎样的牧童?你能读出诗人什么心情?学生都能说出这是一个快乐,悠闲的小牧童。(板书:快乐悠闲)那么,你是怎么体会到作者愉快心情的呢?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牧童的快乐与悠闲呢?让学生品读诗句,从而发现景物描写最能反映作者的心情。原来,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我适时适度的引导学生高兴地诵读这首诗。
这个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让学生边读边思考,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从而解决教学重点。
(三)走进诗境,感悟诗情。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以“你从诗的什么地方看到了这样快乐悠闲的牧童?”一问,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
预设一:抓住“铺”想象画面,品味“弄”感受情趣。
当学生说:从“笛弄晚风三四声”中看到了一个快乐的牧童时,我追问:是谁在吹笛子?在什么地方吹?此时,我适时播放音乐《牧笛笛子》,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真切地体会到了一个“弄”字所蕴含的情趣。
接着,我运用画面再现情境,让学生感受牧场的辽阔,并对学生进行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同学们,此刻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中的哪一个词给了你这种平缓舒服的感觉?以此引领学生感受“铺”字用词的精妙。
“只有入境,才能悟情。”本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运用画面与音乐再现情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美的画面,美的音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体验,使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
预设二:想象“卧月明”,感悟诗中情。
有的学生可能会说:从“不脱蓑衣卧月明”中感悟到了牧童的快乐与悠闲。我先出示课件:《牧童休憩图》给学生以感官上的体验,再引领学生回到诗句中,让学生找一找哪个词更能体现牧童的无拘无束?
学生很快找到:“不脱、卧”这两个词。接着我引导学生体会:他为什么不脱蓑衣?他躺在一个怎样的地方?怎样躺?把“卧”换成“坐”或者“立”,行吗?这样,学生在交流中、反复品读中感悟到了牧童的无忧无虑与天真烂漫。
这样,抓住重点字词品读品味,避免了古诗教学逐字逐句的串讲串问,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从而真正学有所获。
接着,我挖掘教材的留白处,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躺在柔柔的草地上,闻着青草的芳香,望着天上的明月,享受着晚风的抚摸。此时此刻,假如你是这位躺在草地上的牧童,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在美妙的遐想中,学生融入诗境,走进牧童的内心世界,由此抒发情怀,发表见解。此时,学生化牧童为自己,化自己为牧童,与诗中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四)探作者心,窥别样情。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这对学生而言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很好的导向,是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我这样引导:同学们,快乐的心情是相通的。眼前的一切不仅令牧童陶醉,令我们大家陶醉,也令诗人吕岩陶醉。其实,吕岩喜欢牧童,还有另外的原因呢。此时我出示诗人吕岩的资料。
让学生了解到了诗人向往远离喧嚣、悠闲自乐生活的原因后,我创设意境,学生配乐吟诵古诗。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
这不仅是教学回归到古诗的本体,更是学生情感的回归与升华。进而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拓展延伸,背诵积累。
学习古诗,就是要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爱上古诗,所以在学生“意犹未尽情犹未止”时,我出示了一组以“儿童生活”为体裁的诗句让学生赏析。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