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潭》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日月潭》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日月潭》教学反思1《日月潭》是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家乡”主题中的一篇写景的课文,文中先是介绍日月潭的位置和周围的优美风光,接着介绍了它名字的由来,然后描绘了它在晨午时分、晴雨天气的不同情状,展示了日月潭的景色特点。表达作者对日月潭的由衷赞美。在执教这节课前课前我做了细致地备课,学生也在早读时进行了熟读预习,课上,整体学生听课状态较好,表现积极,氛围轻松和谐,较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促进以后教学的进步,特制以下反思。
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达成:以课文和教师用书为根本,深入研读教材,教学准备充分。课前,我自己反复研读了课文,以学生的学习经验和习惯预设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难点;又反复研读教师用书上教学建议,了解这个单元目标和本课目标,结合本单元两个教学重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此句意思”“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考虑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制定了两个教学目标:1、会认“潭湾湖绕茂盛围胜央导”十个生字,理解“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名胜古迹”三个四字词语,会写“湾胜名央迹”五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一二自然段,知道日月潭的位置和名称由来,会背第二自然段。教学过程预设与生成。本节课,我预设了四个环节:(一)视频导入,质疑入文;(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三)品读课文,学习前两段;(四)观察生字,指导书写。第一环节我以日月潭的课文文字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看完,让学生谈感受,当学生说出日月潭景色优美时,质疑“文章中是怎么描写的呢?”引出第二个初读课文环节。初读主要解决再次熟悉课文内容,标画段号任务。接着以问题“文中的日月潭美不美?这么美的日月潭到底在哪里呢”引出对课文第一自然段内容的学习,第一自然段出现了八个会认的字和三个需要引导学生理解的四字词语,我在教学生读文学习中穿插随文识字。处理“潭湾湖”三个字时,我采用的是归类识字,引导学生观察认识,交流归纳,它们都是左右结构,部首都是三点水,意思都与水有关,但意思又各不相同,并作以简单补充;“绕”字教学采用加一加和换偏旁识记,和学过的“晓、浇、烧”形近字比较识记中加深认识。教学生理解“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名胜古迹”三个词语时,我先让学生读文,然后抓住其中的重点字“群山茂盛古迹”引导理解,然后出示三幅图片让学生对照选词,再图文结合说意思,学生积极参与,很快理解了三个词语意思。接着让学生回文读,明确第一自然段内容:写日月潭位置。然后以“日月潭这个美丽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引入第二段的学习。初读,随文学习“央”和“岛”,“央”结合词语“中央”引导学生用换词法理解为中间即可,识记“央”多数学生说到了“中央电视台”;“岛”则与“鸟”比较识记。总之,识字教学部分,随文识字学生兴趣较高,积极参与,完成顺利。第二段内容的学习以聚焦关键句“湖中央有个美丽的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引导学生反复读,先读出比喻句,并出示两句句子在对比中感受比喻修辞的好处——更生动形象,再读抓住“圆圆的、弯弯的”读出日月潭名字的由来之美。然后结合日月潭的构成图,让学生看图读文加深认识,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声读等几遍不同形式的读,以填空尝试背诵开始引入全段背诵,学生顺利完成。最后出示五个田字格生字,让学生观察结构、占格、关键笔画,教师范写,学生书写展评。
课前的预设再好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是会出现变化,总有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出现,总有许多的遗憾:第二自然段“央岛”识字环节放在段落初读上进行了,比较紧凑,效果还不错,课件上是放在理解内容时进行,比课件制作时提前了一拍。说明该处课件的制作不够精简,教学仍要以实际授课思路为主,及时作出调整。2、指导写字可以引导学生先观察结构占格,再重点指导容易写错的生字笔画。写字的时间可以再充足一些,就可以在书写完毕之后进行展示评价,使学生书写更加美观。3、课堂上学生虽参与度较高,但课堂常规还不够好,仍有少数几个学生不断需要提醒;对学生的评价还是应该采取多种评价方式,以激励性语言为主,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4、整节课教师的语言表达应更简练,可以让课堂更紧凑,有些环节可以简化。
每教一课,都有不同的感受和认识,细细想来,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反思之后也许再教可以明白一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不断做好基于学情和自我教风之上的研备,学习掌握低年级语文教学技巧和重点,尽最大努力做好语文学科教学工作,提高班级的教学质量。
《日月潭》教学反思2《日月潭》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描写景物的文章。作者以清晨、中午和雨中这三个特写镜头,展示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宝岛台湾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使他们不仅感受到日月潭的美丽,还大大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宝岛台湾的情感。在课文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将语言还原为图片,让学生陶醉在其中,对日月潭的风光有了更多的理解,有效渲染了气氛。然后以读代讲,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悟、理解,让学生感受日月潭的美丽风光。
在教学日月潭名字的由来时,我运用了日月潭的平面图让学生直观地知道为什么这个潭叫日月潭,并引导学生用关联词“因为……所以……”进行说话练习,说一说日月潭名字的由来,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是朗读的重点,通过朗读,表达出日月潭在不同时间,不同天气景色的变化。故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如男女生赛读、师生合作读、同桌互读、小组合作读等,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到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
最后,我带领学生欣赏了日月潭风光,在学生欣赏及教师的叙述中,让学生感受到了日月潭的美,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可是,课上完后,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课中还存在许多不足。首先是课堂的驾驭能力还不强,没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其次是语言的表达不够精炼,在本堂课中,我重复性的语言较多,今后我要多注意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
《日月潭》教学反思3一、备课阶段:
1,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备了三节课,参考了语文教材、教师用书、名师课堂实录,我在理清本课易错生字以后,重点思考如何去上这节写景课。
2,本课课文中插图少,班里多媒体设备故障,无法使用课件,加上学生对日月潭不了解,这节课进行起来有难度。孩子们看不到图片,没有出去旅游、观察景物的经历,就很难凭借想象力描绘日月潭的美景。思来想去,我打印出了日月潭的各种彩色图片,供课堂使用。
3,课前一天让孩子们预习,圈出课文中的生字 ……此处隐藏8803个字……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有利于师生、生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主动地获取新知。如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时,抓住“你喜欢什么时候的日月潭?为什么?”这个问题,让各学习小组学生分组学习交流,再请代表发言,根据学生的回答确定教学内容。通过合作学习,变传授为自学、变讲为导,调动了学生课堂主体参与率,形成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但是在汇报学习成果时如果我能多请几名代表交流会更好。
2、学会交流表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树立表达的自信心,引导他们积极参加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逐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我让学生想象黄昏时日月潭的美景,接着给他们欣赏几幅黄昏时的日月潭图片。让学生欣赏后进行说话训练黄昏时的日月潭怎么样?有的说:“黄昏时,日月潭变成金黄金黄的了,好像披上了一件金色的轻纱。”有的说:“黄昏的时候,金色的阳光照在湖面上,银光闪闪,美丽极了!”还有的说:“黄昏,日月潭和周围的建筑变成了金色,好像穿上了一件金色的衣服,亮晶晶的,十分动人。”随着孩子的回答,不时传来孩子们的阵阵掌声。这样的设计不但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能力,还让学生学会表达交流,正确运用词语。
3、重视朗读教学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上,采用多种读书形式,如自由读、默读、指导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例如,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先由学生默读,理解本段内容,再让学生看课件,让学生明白日月潭名字的由来,然后带着感受再读课文,逐步引导学生将课文的语言变成学生自己的语言,再到有感情的朗读,落实读的训练目标,重视读的实践过程,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主动的个性化行为。在读中使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激发起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4、注重情境教学
在本课教学中,多次利用了图片,不但创设了情境,也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思维的扩展。充分利用好图片,把看图与朗读结合起来,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的语言。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启发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悟到日月潭的迷人之处。
5、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老师在教学中,体现了这一理念,例如:在教学3、4自然段时,让学生小组自由读书思考,读自己喜欢的景色,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合作中共同进步,在解决疑难中大胆创新,从低年级就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及主动探究的能力。并为学生铺设体验成功的平台,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加重视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逐渐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
6、总结全文时:分层作业,既有基础部分:读(有感情地读课文)、抄(摘抄好词好句);也有课外拓展部分:查(查找有关日月潭的传说)。
7、教师的过渡语和体态语言的运用得加强。俗话说:上好一节课容易,但要上好每一节课很难。我们应关注细节,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备,多思,多学。
一、给学生浓浓的“情”
记得李吉林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倘若语文教学舍弃了情感,那么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灵魂,没有灵魂的教学,必然走进繁琐、机械、无效的死胡同。这句话给我极大触动,没有灵魂、没有情感的生命是可悲的;虽有灵魂然而情感麻木的生命是平庸的;只有高尚灵魂和细腻情感相结合的生命才是丰富的。所以,作为教者,最重要的是要给学生一个丰富的生命。在这节课中,我努力地给学生最浓的“情”。
这里的“情”首先指我对学生的关爱之情,我对课堂的投入之情。假若没有我的抛砖引玉,又怎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呢?
这里的“情”还具体指为学生创设一个浓郁的情境,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导入中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精心创设了“乘飞机旅游,听导游介绍”的场景。这个情境再现的是儿童生活中的场景,当学生进入了这个情境时,必然会激起情感,进而激发起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有助于他们体会到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这里的“情”还具体指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对日月潭之美的赞赏之情。要体会这种赞赏之情,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日月潭之美。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要他们从文中找出自己觉得最美的地方。所以“你觉得什么美?”是我教育的主线,只要学生真正体会到了美,那么这种“情”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二、引学生细细地“品”
《日月潭》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景色的秀丽和作者的赞美都蕴含于文章之中,隐藏于文字之下。为让学生欣赏到这里的秀丽风光,感悟到作者的赞美之情,我采用了“品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如品读第一段的第三句话。刚开始,学生只能浅显地感觉到这句话美,可是究竟是哪里美?却说不出所以然。这时,我让学生再读,读后看看图和多媒体画面,再来体会哪里美,学生就能感受到“树木茂盛”很美、“群山环
绕”很美、“许多名胜古迹”也很美。并且学生还能用动作演示的方法来理解“群山环绕”这个难点词。这时再指导朗读就使“品”得以深化。教师的示范品读意在情激情中调动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融入文章之中,使教师、学生、作者三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在“品”中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在“品”中培养学生的协作互助能力。除了引导学生品读之外,还利用模具演示的方法指导读。如第二段中对日月潭名称的来历的理解,就通过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让学生真正地“活”
小语教学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习语言的实践活动。为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教学应是没有强制的活动,禁锢的要解放,潜在的要诱发,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为了让学生能在课堂中真正地活起来,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近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开课导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小旅客去日月潭游玩,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活跃起来。
2、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重在引导。相信学生能把书读好,一次没有读出来没关系,让他们继续读,直到能读出来为止。如“日月潭很深,湖水碧绿。”这句话,刚开始学生只觉着美,可是到底怎么美却感受不到。这时我就让学生再读,并且边读边看图体会。果然学生自己通过读、看,感受到了“湖水碧绿”很美,我及时肯定了他们的读法,并鼓励他们再读看能不能又有新的体会。于是,学生又通过自己读感受到了“很深”也说明日月潭美。就通过这样短短的一句话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读书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给他们一个结果。这种过程就是一种活。
新世纪,人们疾呼,要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呢?我想,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一种生活的乐趣,能够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能够让学生的潜能得以发展,能够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也算是一种真正的语文课吧。这也正是我在这节课中努力追求的。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