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趣事》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童年趣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童年趣事》教学反思1本节作文指导课的成功之处有:
1、绝大多数同学能围绕“趣”字选择合适的材料,并能够抓住人或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等细节把趣事写具体,且感情真实。
2、成功地激发起了学生写作与交流的兴趣。
3、学生在学习与交流的过程中重视写作材料的积累与写作方法的总结。
紧凑的结构,流畅的过渡,积极的参与,让这节课表面看来感觉很好,可细细思量,却发现了诸多的不足之处,现反思如下:
一、 指导没有到位,缺少关键点的支撑
作文指导课关键在指导,而这需要老师课堂上的机智。在本节课上,我注重了多种形式的指导,如回忆往事、相互交流、个别指导、点评范文等,但对于每个关键点,却缺少了一种敏锐的发现。如学生谈到范文“动作写得不错”时,我仅仅是表扬了他会发现,而没有更进一步引导全班同学去读,去加深印象。类似的还有学生指出“中间描写太少”“麻雀醉酒的样子没介绍清楚”等时,我没有更进一步去引导学生思考,没有兴起在这个地方做做文章的念头。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想,一是备课时,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二是课堂上的应变能力缺乏以及教学的功力不足。
二、点评过多,缺少写的锻炼
在本节课上,我让很多学生都参与了点评,既包括对学生的故事,也包括对范文,还包括了对病文的评价。从学生的反应看,他们很是喜欢这样的方式。但喜欢不代表他们就有这样的能力写出文章来。从课后的习作情况来看,很多学生还是不知道该如何写,即使在课堂上已经给了不少例子。
点评,其实有三四处即可了,不需要那样多的反复,需要的是练习,也只有实践才能让学生理解自己所点评的东西,才能理解什么叫“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口头上的东西往往是不作数的,只有“白纸黑字”才能让人信服。
如果在这节课上,让学生动手写关键的一段两段,然后针对此做点评,学拟题,那么课堂上的很多发言将有更好的着落点了。
三、没有点出语言描写要有趣
范文的语言描写非常有趣,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对范文中的语言进行学习。如果教师稍加点拨,指出除了选材有趣外,更重要的是语言的描写要有趣,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就会有意识的去注意起来。
四、学生分析
有的学生有写作的兴趣,却不愿与他人交流,分析原因有以下两点:(1)性格内向;(2)怕被人指出缺点,缺乏自信心。2.个别学生选择不恰当,“趣”字不能很好地突出出来。这与学生自己的体会有关,但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引导不够透彻也是其中一个原因,如果老师明确指出“我们通过人或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把内容写具体的目的就是表现出这件事的有趣”学生应该不会出现此类问题。
有的学生作文内容仍不够具体,这与学生的语言积累、写作能力的形成都有关系,应在今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读、多写,以进一步提高其写作能力。
只有精益求精,充分思考,把握好主体与主导间的关系,多研讨,多学习,才能让我的课堂越来越好,也学生受益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少犯错误,尽可能地避免失误。
《童年趣事》教学反思2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触发他们对童年生活的回忆,鼓励有创意地表达。
2、选择一件童年的趣事来写,写出趣味,写清楚事情的经过以及从这件事中明白了什么。
3、自拟作文题目,培养学生认真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童年趣事的作文,在浏览的基础上摘录若干个精彩片段。
2、《童年》歌曲磁带。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触发回忆。
1、启发谈话,触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1)(播放歌曲《童年》,在乐曲声中,教师有感情地导入)
同学们,童年生活如一个个美妙的梦,童年生活就像一首首美妙的歌,听着《童年》这首优美的歌曲,怎能不勾起我们对童年的回忆。因为我们童年的故事也如一颗颗七彩的水晶石,折射着太多的稚趣和欢乐。如果我们把这些童年生活用笔写下来,那该多么有意思啊!
(2)回忆童年故事,选择最有趣的事说一说。
2、交流汇报,广开“材”路。
(1)想想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自己说给自己听。
(2)四人小组互相交流各自的童年趣事,畅谈各自的感受。
(3)谁愿意把你童年的乐趣和大家分享?
二、指导构思,有序表达。
1、读写联系,领悟表达方法。
(1)课前,老师请同学们读了许多有关童年趣事的作文,谁愿意把所摘录的精彩片段读给大家听一听?
(2)在如何安排材料上,你感悟到了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归纳:
安排材料的方法通常有两种:
顺叙——就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次序来组织安排材料。先发生的事先写,后发生的事后写,一步一步从头写到尾,写出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的全过程。
倒叙——就是先写出事情的结果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然后再回过头来写事情是怎样发生的,中间经过怎样的发展、变化才出现这样的结果。
(3)引导学生细读体会,自拟题目,自主选择表达的顺序,列出习作提纲。
2、学生根据习作提纲独立构思,完成习作初稿,教师来回巡视,相机进行个别辅导。
三、评议修改,完善习作。
1、故事导入,激发学生修改的兴趣。“文章不厌百回改”,孔尚任写剧本《桃花扇》,十五年中作了三次大修改;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大作家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小学生呢?
2、自主评议。自读习作,看有无添字漏字、有无病句,是否写具体。
3、小组评议。四人小组相互传阅习作,互批互改。
4、集体评议。选择典型习作三篇,师生共同评议。从是否写出了童趣、是否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了等。结合评议,引导学生对习作口头修改或补充。
5、各自再次修改习作,进行誊写。
四、佳作欣赏,激励评价。
1、分四人小组评赏习作。
2、出示在选材、构思、语言表达等方面各具特色的习作,请作者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共享成功发快乐。
3、请本次习作中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朗读他们的作品,师生共同点评鼓励。
4、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优秀习作向报刊投稿。
教后反思: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习作素 ……此处隐藏2615个字……笔习作。一节课下来,教学任务基本在40分钟内完成了,但有些地方仍让我感到遗憾:
一、结合本学期
“激活学生思维,指导学生写出内容鲜活的作文来”这一教研专题,我在教学环节的处理上,重点抓住第四和五环节,即写什么和 样写的问题,先引导学生说童年趣事,由于在写作范围上我统得过死,限定了童年的时间是八岁之前的事,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没有说出趣事来,有的虽然说了,但没突出趣字来,如有同学说旅游时同蟒蛇照相,自己很害怕,并没觉得有趣。在此情况下我没有做进一步指导和提示,开拓学生的思路,学生说的过少,视 不开阔。
二、注重了习作方法的指导
根据记事类记实作文训练的重点和难点,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感悟如何有序地表达,如何抓住重点写具体等方法,强调在写事的过程中注意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使事情在显得有趣的前提下让人感觉真实可信。实现了教与学的动态平衡。在总结写作方法时,语言太啰嗦,不精炼准确。
三、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重视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首先要求学生自主选择童年生活中的趣事来写,从而使学生习作具备了鲜明的个性色彩。其次,引导学生自主命题,命题要结合所写内容,做到文题统一。这一环节可结合学生所说材料集思 议,先一两个典型材料请同学们给起个好题目,可以趣抛 引玉的作用,可我没进行,所以在写时有部分同学没想好题目就空着。
四、新课程强调要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积累习作素材。可是从课前准备来看,个别学生准备不充分,没有挖掘到生活中的素材,无话可说,扮演了忠实听众的角色,没有体现出主体地位。
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和表达方法的积累,为顺利地完成本次习作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表达形式,这样就避免了束缚学生的思维,真正使学生的习作具有个性色彩。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学生的自主参与、合作学习贯穿在选材、构思、评议和评赏登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和引导者。
《童年趣事》教学反思6《童年趣事》是六年级第二次习作,教学以后,我感觉很有些想法,现对这节课中的一些情况进行反思,以求以后教学中有所提高。
教学中点滴收获:
一、教学中重点了本次习作教学中重点,在指导上较为细致。
本次教学中我能够紧紧围绕习作教学的重点,突出一个“趣”字,让一个“趣”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感悟趣——明晰趣——抒发趣。
二、教学环节清晰明了,有评有异。
从明白习作要求入手——选材题材——评议指导——学生草稿——誊写习作。
三、讲解充分,写的精彩。
教学过程中,我针对例文,引导学生仔细的分析,把握本次习作要点,明白本次习作要求,引得详尽,学生作得才精彩。
四、指导过程中,注重片段指导。
片断的指导在小学生习作教学中,是一个重点,而在什么时候进行片段指导,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在本次教学中,把片段指导放在学生自有讲述之后,在片段指导中进行写作技巧的指导,而且针对不同的学生,指导学生掌握不同难易程度的写作方法。
学生的感受:
一、学生在课堂中乐于表达自己的知识,尤其是一些自己的趣事儿,真实、有趣。
二、学生表达的层次不是很清晰,重点不是很明确,很多学生没有重点突出趣,过多的注重了语言的叙述。
三、个别的同学不知道具体去写什么?有“茶壶煮饺子——肚里有货说不出”的感觉。
课后反思遗憾:
一、自己课堂教学中没有真正的走进孩子们的心里世界,只是一些表面的描述,课堂教学虽然进行了交流,但缺乏师生的共融性。
二、评价环节中,我评价的都比较多,学生参与的评价的比较少,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评改同伴作文的积极性。
三、师生的评价语言比较单一,尤其是我的评价过多的注重于写作技巧的指导,过于片面,不能给学生正确的引导与积极的鼓励。
四、及时评价欠缺,不能学生共性的东西进行归类指导。
教学改进措施:
一、每一次习作指导课前,我们教师都要充分的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做好充分的课堂预设。
二、在每一节的习作指导课堂上,要真针对学生习作的问题与困惑,归类解决,或者有目的、有重点的去解决。
三、针对教师自己,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进行自我提高,多读书、多反思,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
《童年趣事》教学反思7一、这节课学生为什么表现会如此精彩?我很长时间还沉浸在孩子们幸福的回忆中,反思之后,我认为原因之(一):开展了“听父母讲自己的童年”和“诗中的童年”朗诵活动,延伸了作文的过程,使学生把生活与作文联系在一起,童年趣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二)、营造的氛围:播放的《童年》视频歌曲、展示玩具等纪念品,打开了学生记忆的闸门,片片回忆都是美的,是学生的真情告白。
二、我深深地体会到:习作指导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从“内容”入手,打开学生思路,而不是大讲写法,使人人都找到想写、要写的内容,如果一上来就用范文开路容易束缚学生,作文开始宜“放”,有人对自由表达用了个形象的比喻,叫做“你放手,他就飞”,教师只有大胆放手让学生说,学生才可能“飞”起来,这次习作全班54人全部在40分钟内落笔成文。
三、在七嘴八舌的“说”中,使“材料—语言—思维”呈动态积累,使思路清晰、外化活跃,学生乐于表达,易于动笔,促进了写的酝酿,作文不是平淡的干巴巴的诉说,而是学生特定情景下内心的真实写照,有所闻就会有所思,有所思就会有所情,有所情就会有所文,借助作文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凸显喜怒哀乐,应是我们作文教学追求的高级形态。
四、材料辨析,为学生明路:
通过出示一组材料,学生弄清楚了所谓趣事,一是充满快乐的开心事,二是天真幼稚的傻事。所选的事情有的可以反映童心之趣,有的可写行为之趣,也可以写语言之趣。或者性格之趣。让学生明白要紧扣“趣”字选材,把人物当时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写出来,这样就能写生动,写具体。这样适时的降低了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话可说,有趣事可写。即使是学困生,虽然语句有的不通顺,也有错别字,但事情却真实有趣,确实是童心的表白,童情的宣泄与流露。捧读作文,学生异彩纷呈的构思,天真有趣的傻事,把作为老师的我逗得捧腹大笑,感觉到批改学生的作文,在欣赏的同时,也是一种享受。
五、范文引路的作用:
一直以来范文该不该出示,在写之前出示好还是写完之后出示好,一直是人们争议的话题。我自己认为:范文的出现,对于一些学困生和中等生,起个引领作用,他们在茫无头绪不知如何下手之际会根据教师出示的范文,打开思路,明确怎样安排详略,怎样扣题写。但是对于一部分写作水平较高的同学而言,完全没必要。如果一上来就用范文开路,容易束缚学生思维。
我就想:如果我们每次作文课都能这样以情唤情,打开心扉,畅所欲言,我们的作文课将永远阳光灿烂,充满欢笑!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