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顾茅庐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三顾茅庐》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
教学时我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找表现刘备的语言、动作的句子或词,演一演,谈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好句子来理解课文。课堂上,学生基本能找到这些句子,谈自己的体会时都有自己的感悟。通过让学生演一演刘备拜访孔明时的恭恭敬敬、轻轻地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注重写作方法的指导:特别第二课时的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详写第三次拜访与前两次略写的好处;三个比喻句的品读;还有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来描写人物品质的方法。
课后还布置了仿照,书中描写,用“……来到……只见……”写田野。通过指导,学生有了明显的进步。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2《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达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在教学的过程适时地插入了三个片段的欣赏:
1、在学生品读刘备斥责张飞的话时,通过朗读,学生基本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这时我引导学生了解刘备、张飞、关羽三人的关系,引出“桃园结义”的典故。从而使学生既从张飞和刘备的关系上理解到刘备为了诸葛亮而斥责自己拜把子的兄弟,真可谓是诚心诚意;又对阅读《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产生了较大的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课外阅读有了兴趣,我想,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必定会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快速的提高,使学生终身受用。
2、在品读文章借助环境描写来体现刘备的诚心诚意时,学生抓住了“雪花纷飞”、“数九寒天”等词语,了解了在这样寒冷的环境中,刘备能这样做确实体现了他当时的决心之大,心意之诚。但文章中对环境的描写只是这么几个词语,要深入体会出这种诚意,是比较模糊的。于是,在这个地方,我又加入了另一个片段的欣赏——《三国演义》中后人写刘备风雪访孔明的一首小诗: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途长。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回首停鞍遥望处,烂银堆满卧龙冈。通过这首小诗的欣赏,学生对当时的情况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对刘备的决心和心意有了更深的感悟。同时,学生在阅读欣赏这个片段的时候,又进一步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摆脱了枯燥的文本的学习,在阅读体会的过程中,增强了阅读能力,提高了口头叙述和表达的能力,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使学生了解祖国优秀灿烂的文化,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语文,丰富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今后的写作等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在了解了刘备的诚心诚意,体会了其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内容,提升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品味和欣赏,我又不失时机地插入了第三个课外阅读欣赏片段。诸葛亮深为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打动,答应了刘备的请求,离开隆中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诸葛亮初出茅庐,就帮刘备打了不少胜仗,为刘备奠定了蜀汉的国基。你知道有哪些胜仗吗?(学生纷纷讲了自己了解的一些故事)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就走上了为了国家统一大业的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写下了这样几句话: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学生通过阅读,既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又从中受到了道德情感的教育,增加了语言的积累。
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虽然比较流畅,但也存在很多不足。我以刘备哪一点感动了诸葛亮为主线,让学生在自渎自悟中去发现刘备的“诚心诚意”。当学生找出相应的句子时,我只是一味地问“你从哪里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而且一步步深入分析的过程都是我牵引着学生在思考,只扶不放,没有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内语句分析多且烦琐,在有限的课堂40分钟时间内,学生朗读的训练和指导不够到位,如在比较刘备的“斥责”和“大声斥责”时,学生的朗读没有体现出大的差异,我并没有及时点拨指正,使这一朗读环节在形式上走了过场。在最后出示《前出师表》表中的段落时,有句“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一词古今意义相差甚远,这一点我没有在教学中作渗透,容易引起学生误解。
总之,本堂课中遗憾之处还有不少,有待于今后不断学习提高。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3今天听了陈瑞真执教的《三顾茅庐》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新课程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1、本课中紧紧围绕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在教学前先出示诸葛亮的《出师表》,并在课中播放《三顾茅庐》的动画片,最后推荐看《三国演义》,形成了课前引导——课中指导——课后延伸”的整体探究教学模式,突出了以课本为凭借,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现代教学理论。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尽可能地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搜集信息、整体把握、对比研读、引导阅读,各个环节都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结构紧凑、扎实、有效。这堂课中,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是非常融洽的,孩子们自由找句子,自由合作,自由讨论,自由使用不同方法理解句子、领会中心,最后还自由组合汇报。但是在如此“自由”的情况下,看似形散但神却不散,因为孩子们始终围绕着“刘备诚心诚意”这一主线展开学习的,万变不离其中。
3.以读代讲。学习课文时,教师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诚心诚意”,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指导读课文、齐读、男女声读、师生分角色读等多种读法,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课文中的刘备“诚心诚意”是真的。从中体会了教师着力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学习,注重思维训练能力的培养。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4这篇课文是一个历史故事,出自《三国演义》。这个故事的内容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并不陌生,尤其是班里几个男生,对《三国演义》中一些人物和内容津津乐道,非常感兴趣。所以,人物介绍我基本上穿插在课文讲解中,放手给学生自己去说,通过人物特点来 ……此处隐藏5625个字……课堂内容就进展较慢。如此了解到学生的预习效果,对于借班上课有更多的心理准备。
3.自己对教案还不够熟悉。有漏掉的预设环节,如生字“葛”的“一字穿一串”的教学;也有颠倒的环节。
总的说来,我认为自己的课堂预设还比较充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还比较大。下一步,需要抓紧时间修改教学设计和课件,比如目标的设计是否贴切、重点的把握是否准确等问题都是要仔细考虑的。还有,更好地熟悉教案。
一节课,磨一磨,思一思,也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2《三顾茅庐》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对于学生来说,故事情节不难理解,因此,我把整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上,引导学生通过“琢磨课文、推敲言行、体会情感”的过程,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读,并给予学生提示,带领学生一遍遍地读刘备到诸葛亮家后种种行为,一次次地深入,一次次地诵读,一次次地体会,一次次地升华,将刘备的求贤若渴跃然纸上,刻在心中。
刘备的诚心换来了诸葛亮的感激,反之用诸葛亮的感激更能衬托出刘备的诚心。在课上,我出示了诸葛亮的《出师表》,让学生找出文中写三顾茅庐的句子,虽然是文言文,学生不易理解,但写三顾茅庐的句子一眼就能看出。考虑到学生的学情,我没有一味地拔高,让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出师表》,最终也为学生感悟“尊重带来感激”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整堂课下来,也存在着欠缺。学生学习积极,课堂虽活跃,但有四份之一的同学可能还不能集中到课文的学习中。一了解才知道,有的孩子根本没读过《三国演义》,因此上起课来,头脑一片空白。由此我想到我们应该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积极引导学生加强课外的阅读。课外阅读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简捷的方法,谁能把学生引导到书的海洋中,久而久之,书的无穷魅力自会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后进生,应让他们起点于课外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越是后进生越要引导其多读书,而不是重复性的枯燥的练习。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3《三顾茅庐》是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时我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找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字、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好句子来理解课文。学生通过默读课文,潜心和文本对话,纷纷找到了文中的关键词句:
①第二小节中张飞和刘备的对话。张飞“嚷道”“捆来”,短短的一句话,一个“鲁莽”“草率”的猛张飞跃然纸上。孩子们读起张飞的话语都饶有趣味。了解了张飞的态度,孩子们又谈起刘备的表现。从“生气地”,“你就不要去了”孩子们看出为了诸葛亮,刘备对自己的结拜兄弟都动了火,足以说明他的“诚心”。
②在体会“恭恭敬敬”一词时,我向他们介绍了“恭”字的含义,底下的小字加一点,其实是“心”的变体,这个词语就表示对发自内心的尊重别人,从而在词中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
③体会刘备的一些行为“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站在台阶下等候、快步走进”,通过体会这些细节描写,孩子们体会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虔诚和敬重。
④抓住时间词“半晌工夫、一个时辰”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还告知他们刘备当时已经47岁,而诸葛亮年仅27岁,让学生领悟到刘备颠倒军臣之礼,体会他的谦虚有礼和不耻下问,更深入地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可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4今天是我一日活动开课,课题是《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节选,主要讲了刘备第三次前往隆中,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自己完成一统中国的大业。教学目标是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感受刘备的尊重人才、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上完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成功之处。这堂课我总体把握教材挺好,教学思路比较清晰,围绕“刘备凭什么打动诸葛亮”和“诸葛亮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来展开教学,符合中年级“整体把握,突破难点”的教学思想。在具体的操作上,又抓住主要的语句让学生朗读、感悟、体会,因此,一堂课下来,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思想品质,也领略了诸葛亮的才华横溢,学生积极性很高。兴趣很浓,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存在问题。
(1)细节处理不够好。这正是我上课的缺点所在,大方向不错,整体把握也还可以,但小缺点却很多,该引导时不引导,该深入时不深入,该提升时不提升,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如果说细节决定成败的话,那根本就是一堂不成功的课。
(2)教师的“讲”偏多。从传统教学一路走过来的我,总突不破“讲课”这个怪圈。虽说没有“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个本事,也总是我的话偏多,是担心学生不会吗?有一点;是易于控制课堂吗?有一点;是显示自己的才学吗?我说也有一点。作为旁观者的听课老师是清楚的,他们一针见血地指出,我所认为的精彩之处正是这堂课的不足处,这使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三)、课后反思。“上一堂公开课,能够快速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这话一点也不假。虽然上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上课时摆足了功夫,但平时自己的不足还是像狐狸尾巴一样暴露无遗,知识的不足,语言的贫乏,激情的不够……特别是驾驭课堂的能力,更是深感不足,面对即时生成的信息就显得束手无策。也就在这时,眼前不由自主浮现出特级教师那行云流水、精彩纷呈的课,那幽默的话语,智慧的点拨,常常使课堂灵动而富有独特的个性,令我们这些叹为观止。那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看来要想真正上出一堂好课来,功夫要花在课外。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5《三顾茅庐》是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时,我主要抓住了文中的细节,让学生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一、在比较中发现:
文中第二自然段有张飞和刘备的不同表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刘备的尊重人才,教学时,我让孩子们对比阅读,在朗读中获得了体会。
二、抓细节,细细品读:
文中对刘备“三顾”写得很是详细,读第三自然段,我让孩子们抓住刘备的一些席位举动加以体会,在文中圈圈点点,然后谈谈自己的想法。孩子们从“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站在台阶下等候、快步走进”等地方,体会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虔诚和敬重。抓住时间词“半晌工夫、一个时辰”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还告知他们刘备当时已经47岁,而诸葛亮年仅27岁,让学生领悟到刘备颠倒军臣之礼,体会他的谦虚有礼和不耻下问,更深入地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意。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