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精】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1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在近日的“中国古诗词大会”上,16岁高颜值少女武亦姝凭借出色的古诗词底蕴和“飞花令”表现走红,答题时娴熟优雅的她,被网友们感叹“满足了自己对古代才女的所有想象。”
“中国人的诗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诚如《中国诗词大会》嘉宾、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所说,诗词之所以美,在于它承载着作者的人生阅历。因此读诗不仅仅是读诗,更是读人,是读心。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日前正式公布,这也是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在答记者问时,发言人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生活是草蛇灰线,伏延千里,诗意也是。在问答网站知乎上,一位网友关于“为什么要让孩子从小读诗歌”的问题下,得票数最高的答案是这样说的:你是愿意孩子从小读“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这样流转缠绵的诗句,还是让他跟着广场舞一起唱“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你是希望他的童年记忆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还是“叫姐姐一声美女,姐姐就给你糖吃啊”?生活在当下的我们,为什么要读诗?当你处于相似的情景下,忽然想起一句早已烂熟于心的诗,触发了共情的钮,才能懂得诗词之美。而这一切的基础是,至少你“读过”。
当看到春天芳草初生,才会明白什么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夏日湖边纳凉,看风乍起,才会感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毕竟如歌中所唱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虽然我们的生活日渐浮躁喧嚣,好在,诗还活着。
《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2今年寒假,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中央一套正在直播的《中国诗词大会》,当时我本想换个频道,谁知妈妈命令我:不许换台,这个节目非常值得一看,不信,你看下去就知道了。我只好坐下来,耐着性子看着。不知不觉中,我被《中国诗词大会》牢牢地吸引住了,接连看了好几场。中国诗词的博大精深,参赛选手的满腹诗书,深深地震撼了我,我悄悄地爱上了中国诗词!
中国诗词是那么的博大精深,震古烁今,令人赞叹。我被其中的环节“飞花令”“超级飞花令”震撼了,比如请两位选手分别说出带“白”字的诗句,两位选手你一句,我一句,竟然说出了很多带“白”字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白日依山尽”,“绿杨阴里白沙堤”,“莫等闲,白了少年头”,……说出带有“春风”两个字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送暖入屠苏”,“春风吹又生”,“二月春风似剪刀”……多么让人眼花缭乱,我看得目瞪口呆。
参赛选手也让我敬佩不已。他们满腹诗书,口吐莲花,沉着冷静,诗词功底可不是一般的深厚。我印象最深的是宋红日小哥哥,他只是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可他实力雄厚,在最后关键时刻想出了带“草”的诗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最终自救成功,顺利进入了下一个比赛环节,太牛了,佩服,佩服!
由此,我想到了我自己,以前能背出的诗歌少之又少,背过的也忘记了,对诗词没有感觉,觉得枯燥无味,只是应付考试。现在我观看了《中国诗词大会》以后,我悄悄地爱上了中国诗词,渐渐地对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背诵一些飞花令中的诗句,一有空就考考我妈妈,妈妈多次被我打败了。
真的希望我有朝一日也能登上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成为百人团的一员,成为擂主,最后成为冠军!
《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3总决赛现场,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说,武亦姝一直以来给人有点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感觉,但是恰恰是她,“不膨胀、不夸张、不招摇的小姑娘,诠释了一种以柔克刚。”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则评价她说,“不怎么笑,深沉地看着你,过一会徐徐地吐出一句诗来。”
不少观众在赛后赞叹,言谈间,武亦姝展现了一种对古诗词和传统文化真正的热爱。她写得一手好字,随身携带一本苏轼的诗集,奉陆游为自己的男神。课余时间,她也会拍摄汉服照,每年推出自己的汉服摄影集。
赛后,低调的武亦姝拒绝了多家媒体的采访请求。据人民日报报道,喜欢清静的她甚至关掉了手机。
同样,对于《中国诗词大会》不少参赛选手来说,比赛本身输赢或许并没有那么重要。
文化是需要传承的,古诗词亦然。那些几经历史遴选,在灿若星河的名篇佳作中脱颖而出、传唱不衰的华美诗章,传承了真实的人类生活和文化,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文字之美、音律之美、意境之美,还一如传统文化的“母乳”,不断滋润着我们的生命和心灵,又仿若扑面而来的阵阵清风,一点点唤醒潜藏在大众血脉中的传统文化基因,让我们摆脱低级趣味和粗鄙恶俗,拥有文化自信。
有人说得好: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中国诗词大会》走红,正在于它扭转了人们对古典诗词曲高和寡的固有看法,满足了国人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心理需求,增强了老百姓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让他们在远方发现更美的自己。虽然,我们再也写不出那么好的古诗了,但是至少还可以消费古诗。只要我们沿着古人的生花妙笔一路上溯,就一定会找到那份诗和远方。
《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4《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又开播啦!我看得非常认真。
今天是第一场比赛!一开场,评委老师给予选手鼓励,都用了两句诗,第一句是宋代诗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第二句是《沁园春·雪》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第一场冯子一、扎西才让、张超凡、刘泽宇,来自x的冯子一记忆力超群,8岁已经上四年级了,在答王维的《山居秋暝》时答错了!遗憾下场。其中提到了王维买了宋之问的“别业”亲手栽下银杏树。
热爱诗词的藏族小伙扎西才让,答对四道题。独臂姑娘张超凡是一名国画老师,最终她答对五题,超过了扎西才让,暂时胜出。来自x的刘泽宇在高考落榜后,在工地时也没有放弃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他过关斩将,成功答对所有题,获得当前分。刘泽宇打败其他三位选手,成为擂主,而攻擂者是百人团中答题最多且最快的彭敏,彭敏表现精彩,反应迅速,以4比1的比分攻擂成功,成为《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第一期的擂主。
其中,虽然冯子一年龄最小,但是他记忆力超群,他有爱国情怀,跟姥姥、姥爷住在x,妈妈、爸爸却在x工作,虽然他答错了题,但是他那种永不磨灭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扎西才让从小生活在大草原,但是他喜欢诗词,热爱诗词,其中《敕勒歌》是他喜 ……此处隐藏4340个字……助,让陈更的竞赛止步在一道简单选择题上。
最后的攻擂,她的淡定又让多期擂主彭敏频频失误。
最终让这位才气高、颜值高、个子高的江南美女登上了“中国诗词大会”冠军的宝座。
《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12“读经典古诗文,做美少年君子”。多读古诗文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寒假期间,我带着孩子看了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对节目中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深深感到震撼。
儿子今年上二年级了,平时,我总会带着他读些经典诗文,比如《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这些古诗不但能让孩子领略到经典古诗文的美妙,更教会了孩子很多做人的道理。赛场上出现那首富有哲理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出现的频率很高,画面呈现文字时,选手快速抢到答案,我家孩子迫不及待地拿起手中的笔写诗句。参与到其中,还不住地赞叹:真是高手,画面刚出现一半,就猜出诗句了,他们积累的诗句,最少上千首。孩子一个劲地羡慕。我告诉孩子,每个人都可以这样优秀,但是必须每天坚持诵读唐诗宋词,把朗诵作为一种爱好,只有这样才能出彩。孩子一边看,一边鼓掌,还认真听两位教授的经典点评。
学在其中,乐在其中,中国的古诗词,不仅体会了诗的意境美,而且还蕴含了做人的道理。古诗虽然只是短暂的四句话:“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是对孩子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现在,我们的生活都富裕了,都忘记了节约是这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他们不知道节约、不懂得节约。如果大家都行动起来,从节约一粒米开始,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来珍惜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那样,每天都是在享受生活。
中国诗词大会,这样一个平台,如果能在我们自己的学校开展,那么,中国的古诗词就真的零距离与孩子们碰面了,一定会深受孩子们喜欢!
《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13《中国诗词大会》自20xx年开播以来,就受到大众的喜爱。也陪伴我走过了5个年头,让我从此爱上了古诗词,成了它的“铁粉”。
大年初四《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如约而至,让我激动不已,今年又有许多老一届的选手来到预备团,像第四届冠军陈更,第三届冠军雷海为,第四届历期擂主邓雅文,第二届亚军彭敏等。从年龄最小年仅5岁的王恒屹到90岁高龄的老兵刘影,选手们的实力旗鼓相当,配上康震老师等人的详细讲解更是令我受益匪浅。可让我觉得有些遗憾的是,主持人由原先的董卿换成了龙洋,这未免让我感到有些扫兴。一个节目如果没有董卿主持,我总觉得像是菜里没有放盐一样,索然无味。
虽然主持人换了但参赛选手的表现依然让我心潮澎湃。在第三期的擂主决胜局当中,我的“男神”彭敏在4:1的窘境下,凭借着自己沉着、冷静的态度,成功翻盘,以5:4成功打败熊隽,晋级擂主。可在第四场被郑坤健打败,难免让人觉得有些遗憾,但我相信我的“男神”一定还会再次归来。
贵州的翁智平来到诗词大会,是为了圆她23岁女儿的诗词梦。14岁时,女儿考入四川大学,但不久却因高烧失明。为了圆女儿的梦,她苦学3年,可因为百人团来势汹汹,最终只得了37分,可到最后母女相拥的那一刻感动了所有人。我们赞颂伟大的母爱,也让我感到诗词的力量很大,它可以撑起一个家的希望。
诗词大会既让我了解了诗词知识,更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到了做人的道理,我要坚持当它的粉丝。
《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14《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致力于拉动全民古诗词的文化氛围的打造。希望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看了比赛的一些集锦,一方面感叹于像武亦姝这样的优秀选手的才思敏捷,无数男女老少被圈粉,以罕见的魅力吸引老中青三代人到节目前,刷新收视率。比赛中,参赛者的沉着、如履薄冰,亦是挑战者对生活态度的一种展现。比赛输赢本身没有那么的重要,但参赛者对学习、对技能的学习态度和坚持的精神值得思考。其在荧幕内外自然掀起了一波波诗词经典学习的热潮,让更多人领略诗词歌赋博大精深的同时,另一方面,更多也感到自己诗词文化知识底蕴的匮乏。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作为国粹经典之一,不仅是“六艺之一,群经之始”,也是每一个中国文人必备的文化技能。“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度和底蕴便藏于此,更是中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块瑰宝。
所以,作为未来主力青少年,更是非常有必要去学习中国古诗词,应多去透过古人对于文字和意蕴的手法撰写,体验凝聚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志趣、意境、神韵、博大、精彩,学会用文字和思想去诠释国民精神。
中国的国民启蒙教育更应该从学诗词、读经典开始,让孩子的成长环境更多自信、乐观。从古诗词中学习顽强执着的精神,途遇困难和逆境仍乐观打拼的不屈不挠。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文化需要传承,知识需要积累,让我们努力用文化的堡垒去武装自己的认知体系。尝试和孩子一起去学习和揣摩,用中国文字之美,音律和意境之美,唤醒和浸润潜藏在我们血脉中的传统文化的基因,远离低级趣味和恶俗,做一个有文化自信的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们并非什么都没有,我们有努力改变持之以恒的心态,有愿意踮起脚尖接近阳光的执着信念。
感恩生活赋予我们一切,作为家长,让我们陪伴孩子一起,抒写出精彩和阳光!
《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15“您现在正在收看的,是由中国农业银行冠名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我是主持人董卿。”熟悉的主持词响起,不用看,我就知道是诗词大会开始了。
每年大年初一至初十是诗词大会播放的时间。晚上八点还未到,我就早早坐在电视前,翘首以盼。知道为什么我如此期待吗?且听我细细道来。
什么是“婵娟”,什么是“屠苏”?王安石在什么时候写下“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千古佳句?贾岛“推”和“敲”的故事……上至尧、舜、禹时代,下至现今的新世纪;大至一个个朝代的兴盛衰败,小至每一位诗人的生平简介、逸闻趣事;传奇瑰丽的神话传说;有趣生动的诗词故事……中国诗词大会能使你在休闲娱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收获了许多知识,了解各种历史,背诵几首或几句诗词。真事一石二鸟!
诗词大会不仅让我收获许多知识,而且从选手自身上,让我懂得了许多耐人寻味的道理。本季的总冠军是来自北京大学的理科女博士――陈更。她从大会开始,就年年来参加。尽管每次都与冠军擦肩而过,但还是还是坚持不懈,永不言弃。要是我的话,肯定不会再来参加了,毕竟一次,两次,三次的失之交臂,所受的打击肯定是很大的。但如果陈更就此止步,是绝对不会更进一步的。正如一句歌词说的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没有前三次的失败,没有所吸取的教训,又怎会成功呢?
当听到主持人宣布:“恭喜陈更成为第四季总冠军”时,忍不住起立,为她喝彩。陈更教会我的,不仅有渊博的知识,更多的则是,对待失败的永不言弃,对待成功的荣宠不惊,对待诗词的一心一意与专心致志。
诗词大会教会了我无穷的知识和数不尽的道理。我将永远支持,永远与诗词作伴!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