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考生写作 > 读后感

《四世同堂》读后感

时间:2025-03-13 09:48:49
《四世同堂》读后感

《四世同堂》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世同堂》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世同堂》读后感1

铺中只有那么一些货,越卖越少,越少越显得寒碜。

在自己的铺子里天佑几乎不敢抬头,那些空格子像四方的、没有眼珠的眼睛,昼夜地瞪着他,嘲弄他。

就这样一个老人,在冤屈下,投河自杀了。

当北平被日本人攻占后,所有的商家一齐停顿,无东西可卖,北平没了布,没了茶叶,没了面粉,没了猪肉,所有的北平人都活不下去了!日本人的德政是杀人不见血,商人们无法添货,却不许歇业;定好了价位,不到成本的三分之二,卖多少赔多少。天佑老人把价位定低,但那些无耻的狗,却说他在捣乱,趁机敲诈60元。这60元是家里一个月的收入,却在转眼间被拿走,天佑自己还被扇了一巴掌。他不能反抗,否则就是枪毙。他想把心中的委屈告诉家人,却又不想让大家都难受。他把自己的皮大衣卖掉,又东拼西凑,凑够了60元,归还到了柜里。这个瘦弱的老人,在最需要帮助时,独自担下了所有的困难与委屈。

明明是无耻的狗做错了事,可这无耻的狗为了让自己无罪,就将罪过推到了店里伙计身上,天佑老人又挺身而出。他被挂上写有“奸商”的坎肩,在众人面前边走边喊“我是奸商!”祁天佑老人一生老实、诚实、守规矩、爱面子,他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被人撕下脸皮。北平的天还是那样蓝,却已经不是北平了,他也不认识北平了,仿佛他只是一块肉立在那里,没了尊严,他本本分分活了大半辈子,到头来,却是这样的结果。

天佑被枪顶着,喊着,眼泪向下流着。所有东西都是初识,一切都与他无关,都那么美丽但残酷。他忘了家,忘了这世上的一切,这在一个老实的老人心里,是巨大的伤害、剧烈的疼痛,活下去是负担,是猪狗不如。河水在等待他、在呼唤他,他将被洗去胸前的红字,自由、清凉,他会在另一个世界里快乐地生活,没有欺侮,没有压迫,没有诬蔑。

在抗日战争时期,逼死了那么多老百姓的是谁?除了日本人,就是那些汉奸、那些卖国贼!他们该偿命,该被碎尸万段,如果没有他们,我们赶跑日本人会有多快?天佑老人只是这些被逼死的人的缩影,那又有多少人在更大的痛苦中死去?有些人,勤奋一生,什么事都想着别人,却在战争中被诬蔑,所有人都指责他,最后在痛苦中死去。一个人若以身殉国,大家称他为英雄,而他也只是肉体上的死亡,他心中不会痛苦;但一个人若被诬蔑,自己的精神世界已被压垮,生不如死,而只有死才会洗清自己的冤屈,还给自己清白。这何尝不是更大的痛苦和悲剧!诬蔑与侮辱,或许是逼死天佑最大的杀手。

《四世同堂》读后感2

阅读一本书籍,就像是品一杯茶,沁人心脾,口中留存着淡淡的幽香;阅读一本书籍,就像是听一首音乐,曲调歌词,依旧在耳边萦绕;阅读一本书籍,就像是看一副美画,虽然只是短暂的瞬间,却在我们的记忆中留下永恒的美丽。一本好的书籍,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思想、滋润我们的心灵。

前段时间我在空闲的时间阅读了老舍的《四世同堂》这本书籍,这本书籍很长,从最初看时到最后看完将近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期间一直沉浸在老舍为我塑造的那个世界,仿佛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旁观了世界的沧海桑田、变化多端,与书中的人物共同历经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当阅读完书籍中的最后一句话,故事戛然而止,心中却依旧萦绕着众多的感叹。

《四世同堂》这本书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惶惑》、《偷生》和《饥荒》,主要讲述了在北平沦陷的八年中,在日本的侵略下,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和小羊圈胡同中各色人物的遭遇。通过一个个人物的故事,作者真实的为我们表露了在战争期间中国的社会现状,再现了那段满目疮痍的历史。

阅读这本书籍时其中的汉奸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在那个前途一片黑暗、黑白颠倒的世界,很多人物在权势的诱惑下选择了背叛自己的祖国,为日本人做事,例如曾经拳打汉奸的金三爷,最后却因为日本人带来的生意好转而对他们心生感激,甚至还出卖了钱默吟先生,这前后之间的转变,令人唏嘘感慨,在利益面前,似乎一切都是脆弱的。然而我认为总有一些东西比生命还重要,那就是祖国,无论何时,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不能丧失自己的气节、不能背弃自己的祖国,因为国家就是我们的避风港,有国才有家,国家强大,我们才能和平幸福。

结局的一句“起风了”,虽然故事戛然而止,然而历史的车轮缓缓向前,时间永远不会停止,我们的国家也终于一步步历经了那些坎坷挫折,从沉睡中苏醒,变得繁荣富强。历经风雨才能见彩虹,风雨之后便是晴天,黑暗之后将是黎明,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满怀希望,相信正义和光明总会到来。

《四世同堂》读后感3

《四世同堂》是我看过最过瘾的中国现代文学书。没日没夜看了好几天,对我的影响已经不稳定很久了。故事里的人都是那么鲜活。他们在小羊圈胡同玩着自己的悲欢离合,由于日本人的到来和离开,他们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

说到《四世同堂》,不得不提汉奸的代表形象。“汉奸”,这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他们只是目光短浅、贪财的恶棍,为了钱出卖自己的国家和灵魂。他们的风景,让人看着讨厌;但是人死了,看起来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幸福。“卖国贼”是可悲的,因为没有他们对国家的热爱和对自己的尊重,他们只是迷失方向的穷人。其实他们的出生是因为日本人的到来,而不是因为日本人的撤退而死亡。他们活在很多人的潜能里,只是后来的社会不一样了。“卖国贼”已经不流行了,如果他们不流行,也不代表他们已经不存在了。

钱尹默老师是整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不知道为什么书里总有人忽略这么一个强势的老人。抛开他的政治观点不谈,光凭他的力量和勇气就足以成为整本书不可忽视的景观。钱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头脑的人,是那个时代少有的革命战士。在这本书缓慢的节奏中,钱尹默是一个紧凑而神秘的形象,这给这本书增添了许多铿锵的力量。正因为在千千有成千上万像钱先生这样的人,中国才最终站出来,走向光明的未来。中国人讨厌日本人。看《四世同堂》,你会更确定你对日本人的仇恨。但当时的中国人是无奈的,新旧社会交替带来的困惑是无穷无尽的。人们迷失了,不知所措。所以有的人革命牺牲了,有的人背叛惨死了,没有一个人彻底活下来。

战争结束后,没有胜利的喜悦,反而更加惨烈。然而《四世同堂》并不是悲剧。人们一直很好奇老舍为什么给你一个不是结局的结局。人们对故事的突然结束感到惊讶,但不知道结局。其实所有的故事都是没有结局的,结尾一句“风大”就足以表达老舍的意思。历史的车轮向前转,历史的浪潮起起落落,风也起,但不一定吸沙,可能打雷,可能下雨,无边无际。中国总是推着大车往前走,总有烂泥和伤痕。但是回顾过去的悲惨一页,要看到除了回忆和叹息之外预示的美好未来。

《四世同堂》读后感4

《四世同堂》是我读的最过瘾的一部中国近代文学书籍, ……此处隐藏7217个字……,不能绝望。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就是要有待后生的信念。信心也是一种美德。作文

《四世同堂》读后感13

又来拜读老舍大师的杰作了,读老舍的书,觉得非常美好,书中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只是平平淡淡的语言,就像一篇日记一样,但是这本看起来平平淡淡的书却让人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美感,看似平凡的语言下隐藏着无可比喻的美,就像我在《平凡的美》里说的一样:这种美是平平淡淡的,值得每一个人去赞扬,它像水一样,冲淡你的情绪,让人把郁闷情绪一扫而光,它像一朵云,无处不在地陪着每一个人,给人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我们需要这种美,需要这份情感。

读着这本书,一种愤怒感与一种爱国感油然而生,我为汉奸们所做的一切感到愤怒与惋惜,为国家的灾难所感到悲痛,但是,当看到有人为国家做事,反抗敌人时,我热血沸腾,心潮澎拜,感到要爱护自己的国家,要在国家危难的时刻去尽力做,使我们的祖国不受侮辱和侵略。

一个国家,必定有忠爱他的公民。这是我读这本书的感受,国家是一个团体,我们是这个团体中的人,更要爱护她,用自己所有的力量来保护她,这样国家才会富强,我们才会过上幸福的生活。国家是一个精神,他的全部精神来源是他的公民,国家是人建立起来的,就需要人来爱护他,可是在祖国困难的时候,那些汉奸小人们见风使舵,投降了敌人,扰乱民心,这些人就像墙头草一样,一看见自己的国家不行了,马上投奔敌人,而且帮助敌人,杀害自己的同胞,这些人真是中华民族的败类,在他们心里,根本就没有爱国这两个字,他们心里装的,只有金钱和自己。

我们要爱护自己的国家,可不单单是喊口号而已,要从身边小事做起,要为自己的国家争光争气,要有强烈的爱国精神,随时挺身而出,为国家做贡献。老舍用这本书告诉我们:爱国是一个人应有的品质,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我们要爱护自己的国家,而不要背叛自己的国家。

老舍大师用平淡的语言,不仅描述了整件事,还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更将人物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我读着这本书,对老舍大师的敬佩感油然而生。

读了这本书,我想告诉大家,爱国是每个人的责任,我们不仅要有爱国的心,还要有爱国的具体行动,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将来报效国家!

《四世同堂》读后感14

一口气看完老舍的名著《四世同堂》,仿佛是在血染时代的北平古城小羊圈里。齐白石谨慎持家的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温柔略带惆怅的瑞铉,由隐逸诗人蜕变为革命斗士的钱,奋发图强的大嫂,热血青年瑞荃,忠厚率真的常先生,狡黠老实的白探长,乐于助人的李四小姐,无趣无耻的瑞丰,关晓和,残忍的大池保,蓝东阳,胖阿加莎高易、我也对睿宣和睿全印象深刻。我觉得他们很像巴金老师《家》里的觉新和觉慧。睿宣是齐父亲的孙子。虽然他和瑞全一样希望参加革命,但终究放不下这个家,但瑞全不一样。他敢于思考,大胆行动,毅然帮助王排长离开北平,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初恋——做特务的弟弟。把新一代有志青年刻画的淋漓尽致。

这本书的另一个重点是叛徒。看完之后,他们忍不住咬牙切齿地抱怨自己的行为,却无法为自己的死感到开心。他们的出生和死亡都是因为RB人的到来。即使他们死了,这些叛徒仍然顽固不化。在监狱里,大赤宝还是让别人叫她冠军,冠军。无论何时何地,他都会一直对RB人毕恭毕敬。直到他死了,当RB的人想活埋他的时候,他没有异议。甚至当RB官方客人查看他的档案时,这些对他的态度也被称为“好公民”。瑞奇

丰,蓝东阳,胖菊子,这些也都是中国人的败类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汉奸们对利益的贪婪和渴望,自然使他们直接通向了死亡之路。其实不仅是汉奸,当今社会那些腐败官员都是对自身的放纵,仅一“贪”字,便至人于死地!漫长的八年,发生在小羊圈的人们身上、一切北平人身上、一切中国人民身上的困苦屈辱不幸死亡反抗斗争,使我更深切地了解了中华民族的那段历史,那些从历史教科书上获取的比较抽象空泛的认识,仿佛有了血肉,而激发出无比的责任感、爱国心;虽然没有正面去描写大规模的战争场面,却仍然能使人深刻地体会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无穷的灾难,这部书堪称得上是中国版的《战争与和平》。

老舍在揭示当时一些人性的堕落的同时,也反思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为什么拥有几千年灿烂文明的泱泱大国会被RB欺辱?作者把问题的根源指向了中国古老的家族文化。家,在中国是礼教的堡垒,而这个堡垒却容纳了包括等级观念、宗法思想、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在内的家族文化的诸多内容。祁老人、韵梅他们都是受这种观念毒害最深的,祁瑞宣虽然是个博士,但在这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里思想不免会受之波及,这应该就是他后来一直生活在自责与痛苦之中的原因吧!

《四世同堂》读后感15

这个假期,我读了《四世同堂》这本书。这本书讲述了抗战时期的北平,刻画出三种经典的人物形象。一种是舍身为国,从北平逃出去参加抗战的人物形象,一种是小人之心,留在北平为了钱财去给日本人献殷勤,做事的人物形象。一种是躲在家里忍气吞声地为了保全自己的一条性命的人物形象。然而,作者老舍就是用这三种人来揭露当时社会的面貌。

在这么多人物当中我最喜欢的人是小三儿祁瑞全,最佩服的人是钱老先生。

在当北平有危难时,小三放的下哥哥,放得下母亲,放得下招弟,逃出北平去抗日。这说明小三把国家放在心中第一位,看得比家人,爱情都重要得多。在他回到北平时,特地来找了哥哥,但是,几年不见,并没有与日益思念的哥哥念旧情,而是开门见山地说明让哥哥来帮助他工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开始不谋而合的两个人现在大相径庭,招弟成了日本人的特务。面对曾经的爱人,也就是现在的特务,小三没有动用丝毫的感情,一心只想着为国除害。他面对着招弟的勾引,毫不动摇,反而将计就计把招弟引入了山洞深处,用自己的双手掐死了她。可以看出,小三大公无私,意志坚定的高尚品德。

钱伯伯虽然和小三的遭遇大相径庭,但是,两个人有着同样的梦想。钱伯伯曾不幸被人害,关进了监狱里。但他在狱里不论受到怎样的痛打,酷刑,就是不肯向日本人弯腰。在钱伯伯出狱以后,对抗日本人的心变得日益坚定。等他养好伤便在城里鼓舞大家抗日。钱老先生虽然知道日本人的残忍和他这样做的后果,但是,他不怕被抓,不怕受刑,在北平城里风餐露宿。虽然过的很辛苦,但他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天天早出晚归的在城里冒着生命危险给大家做着思想工作,默默地鼓舞着北平人。他以身作则,在日本人看戏时趁乱向台下扔了一个手榴弹。他敢作敢当,有勇气面对一切苦难。他一直在遵守一个自己的原则:不论如何,哪怕粉身碎骨,也决不为日本人或汉奸做事。

卖国求荣的汉奸,让我咬牙切齿。保家卫国的英雄,让我热血沸腾。这些爱国英雄身上散发出的光芒遮挡了黑暗,照耀着新中国。中国有着这种闪耀的保护圈,岂容他国侵略,抢走国土。

梅晓点评:很漂亮的一篇人物点评。博悦确实将钱默吟读透了。一部名著,我们不要求学生面面俱到,但凡有一点对自己有益,也证明我们的书没有白读。看着博悦的文章,我看到了我们读书的希望!

《《四世同堂》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